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功立业 > 先进个人 > 正文

西南大学“十佳青年”徐立群

【来源:校工会 | 撰稿: | 编辑:赵友斌 | 审核:| 发布日期:2023-05-09 | 浏览次数:

徐立群,男,汉族,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成员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获批“生物功能表界面”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和“生物医用材料”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

徐立群同志工作八年多,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勇于创新的精神,奋斗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徐立群同志2007年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

徐立群同志积极践行“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以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潜心问道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徐立群同志是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成员,主持西南大学《实验安全教育》课程思政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1项。他深入挖掘所承担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传授文化知识过程中与思政教育及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是《社会实践》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通过搭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并结合材料专业实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徐立群同志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篇;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全面修订了《实验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课程大纲,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学习通、钉钉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手段教学,开展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改革探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与重庆大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建设西南大学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获批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利用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积累的丰富管理和生产经验,为学院本科生实践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他指导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奖学金、重庆市高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培养的学生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等学府继续深造。

近年来,徐立群同志主要围绕材料表面功能化和抗菌高分子材料开展研究,在海洋贻贝粘蛋白和茶渍启发的表界面作用、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表征、生物医学性能评价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如Prog. Polym. Sci.(ESI高被引论文), Adv. Sci., Macromolecules, Bioact. Mater.,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总计他引4300余次,H-index为38。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撰写英文书章节3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担任Matures Feature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和Coatings杂志客座编辑。荣获2021年度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他创新性地利用单宁酸表面黏附作用开发出单宁酸介导物质沉积的通用技术,研究了单宁酸辅助丝胶蛋白、葡萄糖氧化酶、ε-聚赖氨酸、聚乙二醇和聚(2-甲基-2-噁唑啉)等大分子以及普鲁士蓝、金、银和聚吡咯等纳米颗粒在材料表面共沉积行为,赋予其抗菌性、低细胞毒性、抗蛋白吸附等性能。他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伯胺、硫代内酯、马来酰亚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等官能团的单宁酸衍生物,将其附着于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通过表面后修饰技术构建具有抗污抗菌功能的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