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功立业 > 先进个人 > 正文

西南大学“十佳青年”王小华

【来源:校工会 | 撰稿: | 编辑:赵友斌 | 审核:| 发布日期:2023-05-09 | 浏览次数:

王小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教学工作办公室主任。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首批重庆新型重点智库副主任)、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西南大学十佳青年。兼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理事、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农村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一、把落实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书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

“育人”的根本是“铸魂”,“铸魂”的核心是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铸魂育人”最为重要的是回应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一方面,王小华教授在讲授《大国三农》和《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案例以及教学方式,转化为当代教育。通过理论的学习、调研实践和课程思政,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三农”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团队在五年来将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紧密结合,锻造了一支能吃苦、敢担当、记使命的研究团队,着力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农业农村部和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先后组织百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次深入重庆、湖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宁夏、江西、浙江等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余县开展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调研,和同学们在调研过程中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仅让同学们熟悉掌握了党中央支农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更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做到了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祖国河山,将参与农村调查与锤炼身心品格作为最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将关心农民冷暖和磨炼调查研究本领作为最生动的理论实践课,力求把立德树人光荣使命书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学生深入乡村一线调研并积极献言献策努力当好乡村振兴的“好参谋”

作为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重庆市重点智库“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副院长、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通过理论教学和调研实践厚植学生“大国三农”情怀。2017年以来,王小华教授作为核心成员的团队受聘承担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金融与保险改革专项评估,具体承担了20多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金融保险扶贫改革试点的调研评估、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与多家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了深度合作,既为科研成果实践转化打造坚实阵地,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健康成长提供研发平台和人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团队多项成果被国务院、各部委及省级党委政府等有关决策部门采纳,其中,1份调研报告获得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建议被吸纳进中央一号文件;2篇咨询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2篇咨询报告被教育部办公厅采用、2篇咨询报告被重庆市委办公厅采纳并上报中办、1篇咨政报告获重庆市时任副市长批示。提高了学校在服务社会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展现学校农经学科建设的家国情怀,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下村入户和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学生“真学”农经、“真懂”农经、“真信”、“真用”农经。

三、一心一意做好学生学术启蒙的引路人,重点探索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怀揣科研兴趣的学生,总是积极引导他们全程参与学术研究。从阅读书目筛选、学术论文检索、研究选题讨论、问卷设计、调研组织、数据整理到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总是手把手指导,字斟句酌讨论,在一场又一场学术讨论、一次又一次论文和课题修改中,勤勉、专注、规范的科研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此外,他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献和权威著作分享会、论文研讨会、学术报告会,重点支持学生线下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让学生既可以跟踪学术前沿、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学术自信,还可以广交学术朋友、深入了解一座城市。截至目前,指导学生1人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西南大学2022年优秀研究生标兵、3人获得202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金融硕士教学案例,3篇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西南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各类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0余人次,在《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地理学报》《当代经济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10余名本科生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院校。